“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农业新名片
海水稻 植根青岛 香飘海外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迪拜沙漠中种出水稻。杜德乐摄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用于展示的海水稻稻米。赵 伟摄
青岛海水稻产品“袁米”资料图片
袁隆平在青岛查看海水稻长势。杜德乐摄
最近,获得共和国勋章后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坦言,仍需“继续努力”,攻克杂交水稻的两个难题。其中一个难题,便是海水稻研究。
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研发中心,就坐落在青岛。历经数年耕耘,“名动天下”的海水稻成为青岛乃至中国一张享誉全球的新名片。海水稻亩产节节攀高的同时,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还在国内建起多个种植实验基地。去年,青岛海水稻更是走出国门,让阿联酋迪拜寸草不生的沙漠产出稻米。
盐碱地里飘稻香
桃源河,是青岛城阳上马街道的一条外流河,河水含盐量达3‰。几十年前,河岸两侧也曾有过“稻香十里,蛙声一片”的景象。上世纪60年代,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河水漫堤,海水倒灌,万亩良田变成盐碱地,自此荒芜。时隔半个多世纪,去年,这片“农业荒漠”变身“青岛城阳上马稻作改良示范基地”。
春华秋实。9月底以来,这片曾经的盐碱地上,新一季海水稻在秋风中扬起一穗穗稻谷,迎来又一收割季。根据规划,未来,该基地的范围将超过一万亩,城阳桃源河两岸将建起青岛“十里桃源、万亩稻香”的田园综合体。
“盐碱地里普通作物很难生长,但海水稻是个例外。”说起海水稻,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李继明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说“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比起普通水稻,它具有耐盐碱能力强的优势。目前,青岛研发的海水稻可在含盐度6‰的盐碱地中长出稻米。海水稻稻米并不咸,口感也不错。因为其所生长的滩涂地和盐碱地中微量元素含量比大田丰富。”
据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统计,中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有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按照袁隆平的计划,研发中心将在十年之内发展耐盐碱水稻一亿亩,每亩按最低产量300公斤计算,每年可以产300亿公斤粮食,养活8000万人口。
这一计划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2017年,青岛研发的首批耐盐碱水稻测产均超过400公斤,2018年,青岛海水稻实际种植产量超260公斤。与此同时,水稻试验田面积也在逐年成倍扩大。青岛去年在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国内外7个特征地域建立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平台并进行海水稻试种。今年,青岛的海水稻试验基地增加到了9个,覆盖新疆、黑龙江、浙江、山东、陕西、河南等省区,规划示范种植面积近两万亩。
“与往年不同的是,我们今年采用杂交稻的技术来做海水稻。若试验成功,明年直接可以拿到区域试验里去了。此外,我们今年有160多个杂交海水稻,明年计划扩大到几百个。”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耐逆项目负责人殷会德介绍说。
海水稻有“青岛根”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核心实验基地,坐落在胶州湾畔的白泥地公园。隔着稻田望去,那栋在一片金黄中耸立的灰白色建筑便是研发中心办公楼。
将研发总部设在青岛,是袁隆平多方考量后的决定。
实际上,袁隆平与青岛之间的“稻米缘”可以追溯到2012年。这一年,他在青岛成立了致力于海水稻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从最核心的选育工作开始,一步步建立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库,利用杂交水稻技术等技术手段,筛选了一批具有较高耐盐碱特性的水稻品系。
“青岛各项各业科技人员多,水平高。” 袁隆平表示,青岛海水稻研发起步早,经过数年发展,积累了相当的人才资源和技术经验。其次,因为青岛“在海边”——青岛沿海有50万亩盐碱地,它们是海水稻培育、试种不可或缺的试验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