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今年的两会如何共商大计,再展改革发展宏图,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期待。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前4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外贸、投资、消费等多项数据降幅收窄、出现回暖。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怎样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此外,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央强调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基于这样的判断,今年全国两会将释放出哪些对外政策的信号,如何处理国际关系,同样备受瞩目。
如何理性看待疫情给中国和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2020年即将走入下半场,中国经济如何疫中寻机?疫情给全球产业链带来的影响能否在短期内得到修复?结合对今年全国两会的前瞻和预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进行了专访。
做好应对外贸变化准备
NBD: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稳外贸,您如何预判二季度外贸形势?
徐洪才:中央多次强调“六稳”和“六保”,结合疫情对外贸产生的实际影响,可以预判,稳外贸仍可能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尽管4月我国外贸出口增速由负转正,但疫情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严重冲击,外贸尚未到回暖的时候。相反,我们需要做好长期应对严峻形势的思想准备。
今年4月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所反弹,其中原因之一是订单和出货存在时间差,4月出口的商品许多是2月、3月积压出口订单的释放。
3月以后,由于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很多企业订单随之减少。5月以后,疫情给外贸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会逐步释放。两会召开后,中央将出台哪些稳外贸、稳外资的举措,国内外也是充满期待。
NBD:我们需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和全球经济在短期内难以修复?
徐洪才: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前4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外贸、消费、投资降幅均有所收窄,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疫情防控做得好,复工复产较早。此外,围绕促消费、稳外贸,我国积极出台相关举措,比如发放消费券、帮助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等。这些举措对国内经济的回暖和复苏都起到重要作用。
我想强调的是,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发酵,除了美国和欧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疫情的严峻考验。所以,疫情会给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造成冲击,会导致我们出口压力加大,原材料进口的压力也会增大。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也有可能抬头,我们需要做好底线思维和较长期应对的准备。
数字经济将成新引擎
NBD:IMF等多个国际机构日前都下调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期,您认为,全球经济是否会走向危机?
徐洪才:危机和萧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认为全球经济不太可能走向危机,但可能会出现萧条。当然,这取决于全球各国控制疫情的时间。如果特效药物或者疫苗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将起到正向的助推作用。
在当前全球分工合作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唯有抱团取暖。全球经济如果没有回暖,国内经济也很难迎来积极反弹。同样,全球分工体系如果能在短期内恢复,将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
NBD:每年全国两会,都会出台许多宏观经济的举措,这些举措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您认为,中国经济接下来的机遇体现在哪里?
徐洪才:我无法预测具体的宏观经济举措。但抗疫期间,“数据”作为新基建的核心地位充分显现。可以说,“云”服务几乎无处不在,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和互联网医疗等新业务从原来的可选项变成当下的必选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科技在抗疫中大显身手,从流动人员健康监测到疫情态势分析,再到机器人配送和红外人体温度快速筛检仪等,都刷新了人们对数字经济的认识。
近期,中央提出了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4月份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发布2020年新基建项目投资计划,推动疫后经济恢复、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我想,数字经济非常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更好发挥国际组织作用
NBD: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对全球经济复苏起到阻碍。对此您怎么看?
徐洪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多点暴发,呈现指数级上升态势。全球抗疫到了十分关键的阶段。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应急举措,人类社会面临共同挑战。不仅抗疫需要加强合作,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同样需要加强合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