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信已成为多数人工作和交际的必备工具,特别是微信群,已经是职场必需品。可如果出现被群主踢出群的情况,你会到法院起诉吗?这件事发生后,或许很多群主都说,再也不敢轻易将人移出群了。
将微信群成员移出群聊
法院一庭长成被告
山东平度市人民法院一庭长因将微信群成员移出群聊成被告,中国裁判文书网近日公布的“柳某某与刘某某一般人格权纠纷民事裁定书”披露了这一案件。该裁定书显示,原告柳某某与被告刘某某人格权纠纷一案,平度市法院于2019年2月22日立案。
柳某某诉称,原告在微信群“诉讼服务群”内发言时,被群主刘某某移出群聊,至今无法进入该群。请求判令被告重新邀请原告进入微信群“诉讼服务群”、被告连续三天在该微信群内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被告向原告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0元。
平度市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因被告刘某某系该院立案庭庭长,该院不宜行使管辖权。报请青岛市中院指定管辖。青岛市中院认为,平度市人民法院报请指定管辖的理由成立。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裁定如下:本案由莱西市人民法院审理。本裁定一经作出即生效。
“诉讼服务群”是业务群
事发后已被群主解散
昨日下午,华商报记者联系上平度市人民法院,办公室工作人员称,知道这件事情,但采访得通过法院研究室。
华商报记者多次联系研究室未果,办公室又说,需要通过平度市委宣传部。昨日下午5时许,记者又联系了平度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会和法院沟通,然后回应。截至昨晚8时,记者未接到法院的回应。
华商报记者辗转了解到,涉案的微信群是一个业务群。而原告柳某某是一名律师,曾在法院工作了10年,2018年年底才转型。柳某某发现自己被移出微信群后,希望重新回到群里但未果,就一纸诉状,将群主告到法院。而“诉讼服务群”是平度法院的一个公共平台,是法院立案庭为了方便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推动诉讼服务设立的工作群,很多通知、要求都在这里面传达。
知情人说,今年1月22日,柳某某在群里发了一张关于警方执法的微博截图,随后和群主发生争执,就被群主踢出了这个微信群。而群主和柳某某还曾是同事关系。事发后,这个“诉讼服务群”已被群主解散。也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是立案庭的同志们出于好心,大家是为了方便,结果柳律师在里面发表不当言论,制止又不听,这个群也没法弄,所以群就解散了。”
专家观点
被踢出群就起诉
加重法院负担
近两年,关于微信群、QQ群群主“踢人”出群而引发的纠纷、维权已多次见诸报端,曾有家长因质疑老师收礼或者反对其他事宜而被班主任“踢”出家长群,也曾有记者做了行业监督报道,而被跑口宣传干部移出微信工作群。
对于这样的事情闹到法庭上,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谢雨锋认为,这种琐碎小事是否有必要起诉到法院,大家对此存在争议。如果大家均对这种小事进行起诉,则会加重法院的负担,导致出现“诉累”现象。如果将人移出群会被起诉,那解散群呢?所以这样就起诉,必要性不是很大。
律师看法
原告应该是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名誉权
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李耀华律师说,平度法院申请案件异地管辖是恰当的,有利于案件公正审理,也符合现行法律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管辖有明确规定,一般而言是“原告就被告”,特殊类型的案件有相应的管辖规定。本案中,被告系平度法院的立案庭庭长,如继续在平度法院审理,被告与审理人员难免存在利害关系,审理结果也无法使当事人信服。
李耀华说,本案是人格权纠纷,民法总则对人格权的保护主要有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柳某某被移出群聊,应该是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其名誉权,故而提起诉讼。是否构成侵犯人格权,要看其被移出群聊前的行为以及被告有无贬损柳某某名誉的行为。
“踢出”不是对品格评价 无所谓人格侵权
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胡超奇律师说,他们律所也对这个案例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他认为,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机拉建一个群组,也可以随意解散一个群组,可以邀请对方进入,当然也可以拒绝对方进入,甚至可以将对方移除出群,这也正是一般互联网群组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体现。群组的组建者,也就是俗称的群主,可以移除成员出群,只是说群主认为彼此之间理念、性格、层次等不和,不适宜继续交流,并不是对被移除出群者人格的负面评价,“踢出”是网络用语,片面地认为被“踢出”就是人格贬低是没有必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