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医院是陈仓区指定的治疗新冠患者唯一定点医院,张志愿、刘婷是医院隔离病区的医护队长和护士长。到3月1日为止,他们已经在隔离病区工作了近一个月,没有回过家。
农历大年初二下午,接到医院的倡议书,要搭建8个救灾帐篷作为发热门诊,以及选址筹备一线隔离病区,张志愿和刘婷写下请战书。最终,选定包括他俩在内的29名医护骨干,作为第一梯队守护隔离病区。
从初二到初五三天时间,大家共同参与了隔离病区的改建任务,完成卫生打扫、仪器搬运、设备调试等工作。
一楼、二楼是病区,三楼是工作区,四楼是医护人员的休息区。
第一次进入隔离病区的时候,29名医护人员互相击掌,他们面对的是未知,期盼着那个曾经司空见惯的“日常”早点到来。
他们成为居民与病毒之间的一堵墙
张志愿一刻不放松,每日病人情况、仪器维护、工作流程、废弃物处理他都一一详细记录。
第一周,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平均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3个小时。为节约防护服,他们在工作期间尽可能少吃东西,少喝水。
李艳宁一家是年前从武汉回来的。大年初四晚上,她三岁半的女儿开始发烧,张志愿和刘婷从医院发热门诊把母女俩接到隔离病区。
孩子是隔离病区的第二位患者,也是全病区第一例鼻咽拭子采集。这项工作很危险,需要采样者与患者面对面,用一根长棉签擦拭患者咽后部及扁桃体。如果患者出现咳嗽的情况,会增加采样者感染的风险。
孩子不配合采集工作,妈妈着急地按着心悦的肩膀对护士长刘婷说:“我压紧她,你采。”
“不行,孩子太受罪了,会给她留下心理阴影的。”刘婷自己也有孩子,她见不得娃这么难受。
她试着跟心悦聊天,安抚她的情绪,然后拿自己的听诊器,让孩子当医生模拟看病,最终顺利地采集了样本。化验结果呈阴性,大家暂时松了一口气。
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随着隔离病区病人逐渐入住,大家的情绪开始出现微妙变化,原本紧张的心态变得日渐焦灼。
今年20岁的高敏,曾是武汉市的高铁乘务员。在陈仓医院隔离时期,她觉得人身自由被限制,经常向防疫部门投诉,“我好着呢,没一点症状,要待到啥时候?”
刘婷每天都给高敏打电话,做心理疏导。“你可以把我当姐姐,我知道大家谁都没经历过隔离,你觉得烦了,可以向我倾诉。”医生和护士的尊重和照顾给了高敏安全感,她不再觉得陪伴她的只有病房里冷冰冰的机器。
“用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以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隔离病区的病人已经出院14人,经过这次疫情,刘婷对于南丁格尔宣言,更能切身体会。
保障陈仓区人的安全不仅需要医院的治疗,还需要疾控中心的资源调度。医院负责治疗有发热症状的病人,疾控中心负责疫情高风险区来陕人员的隔离。
2月2日,农历大年初十,一辆载着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的车辆,驶入小山(化名)集中隔离点。为防止居家隔离难以避免的交叉感染,从根本上控制住感染源,陈仓区陆续安排了3个酒店隔离点。
此时,陈仓区疾控中心的医护人员贾玲玲,正在隔离点仔细地给各个房间消毒,包括电视遥控器和电梯按钮等。
当天,和贾玲玲一起去到其他两个隔离点工作的,第一批医护人员共有6人,2人一组,两班倒,48小时换一次班。隔离点上的工作看似轻松,但操作起来却非常耗费体力。
早晨8点,贾玲玲和同事去酒店大门口领取盒饭,按照房间号依次送到各个房间。这个过程,每天要重复3次。最多时一次要送20多个房间。
送餐结束后,贾玲玲才能吃上已经冰冷的盒饭。随后,她还要挨个去给大家测量体温,顺带回收饭盒和进行生活垃圾的消毒。
白天,医护人员要对病人密切观察。夜间,病人会随时需要帮助。因此,在隔离点坚守的日子里,贾玲玲她们,几乎全天没有脱下防护服的时候。
这一个月时间,贾玲玲和同事们都瘦了不少,她们乐观又积极:“边工作边减肥,我们开心着呢。”
陈仓区东街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红芳和工作人员看望辖区居民 他们的关心和照顾让居民感到温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