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2月20日讯(记者刘晋 叶飞艳)2月20日早上7点,值完晚班的田昕从武钢体育中心青山“方舱医院”走出来。田昕是陕西省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名护士,这是她在武汉战“疫”一线奋战的第17天。从昨晚7点进舱后,在方舱内的12个小时,她不能饮食,也无法上厕所。
接到“集结令”,二话不说准备出发
这已不是44岁的田昕第一次“逆行”而上,冲在紧急救援前线。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她都主动请缨深入灾区。她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做好支援武汉一线的准备,随时听候号令出征。病人有需要,我们义不容辞。”
注射增强免疫力针剂 图左为田昕
队伍集结的前一天晚上,田昕换下工作服准备回家时接到了救援队的“集结令”。她立即将刚刚锁上的办公室门再次打开,通知爱人准备简单的换洗衣物送到单位,安排好科室的工作交接。第二天一大早,就随救援队搭乘由医疗特种车组成的移动方舱车辆驰援武汉。她甚至没来得及回家看一眼身体不好的母亲和上二年级的儿子。
将身体的生物钟调整到“方舱模式”
2月4日抵达武汉后,田昕与救援队其他42名队员首先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后来又转战青山“方舱医院”。她的工作时长从刚来武汉时的6小时,8小时,到现在最长有12小时。
入舱前培训穿脱防护服,每人考核必须过关才能进舱 图左为田昕
防护服有限,穿脱麻烦,时间也不允许,田昕在进舱前2个小时,尽量少吃少喝,甚至不吃不喝,为的就是进舱后不上厕所。进入方舱后,田昕一刻也没有停歇,办入院手续、书写病历、发药、处理突发情况……为了节省防护服,她将身体的生物钟调整到“方舱模式”,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工作的时候太忙,更多的时候根本就没时间饿、想不到饿。”田昕说。
通常值一次班可以休息1—2天时间,在休息时间里,田昕和队友们会大量喝水,以免因身体缺水太厉害而降低免疫力,“要把身体状态很快调整过来,不然自己的生理需求会给工作增加很大困扰”。
为搬氧气瓶,女护士炼成了“女汉子”
田昕介绍,用于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的医疗设备不如医院病房完善,病人供氧一般采用氧气袋或氧气钢瓶。“一线护理人员以女性居多,一个氧气钢瓶重达55公斤,氧气钢瓶表面光滑不方便着力,大家只能将氧气瓶一点点挪动到患者床旁。”
田昕在武钢体育中心青山“方舱医院”
厚重的防护装备一层层套在身上,体感非常闷热,体力消耗也远超平常,满是水汽的护目镜也加大了搬运的难度。“挪动时要有技巧,以免防护服被刮破。”田昕说,“一线护理人员不光需要专业的护理技能,还得要体力。”在这种环境下,女护士炼成了“女汉子”。
病人拿着水果往她手里塞:“吃点东西休息一下吧”
看到医护人员的辛苦,病人很感激,拿着水果往她们手里塞,“辛苦你们,吃点东西休息一下吧。”这让田昕颇为感动,她说:“病人都很配合,也打心底地感激和关心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田昕是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护士长,此前有康复护理的丰富经验,当她发现方舱内一些患者因长时间卧床出现浑身酸痛等现象时,在完成治疗护理工作后,她会教大家一些床上锻炼的方法,让大家活动活动胳膊腿,缓解不适感。
除了基础的护理工作之外,田昕和一线护理人员会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有些人有恐惧心理,表现出比较烦躁的状态;有些人有被抛弃被忽视感;有些人比较抑郁……针对不同病人,田昕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尽量和病人多沟通,一一化解他们的顾虑。
“每天上班时见到患者都感到很温暖,也不觉得累。”田昕告诉记者,熟悉的患者会和护理人员打招呼:“小姑娘来上班了?来的时候吃饭没?”值班结束准备离开时,田昕会一一和病患道别,看着他们眼里流露出的依赖,田昕也常常感到不舍和不放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