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晚间,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诺贝尔经济学奖可有可无。她认为,从学科特点来看,经济学家的使命,应该是发现生活中的经济规律并提出对治问题的策略,而不是去追求代表学术荣誉的诺贝尔奖。
她给出了两个方面理由:
首先,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中央银行嫁接给诺贝尔基金会的额外奖项。它体现的不是诺贝尔的本意,而是瑞典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上希望摆脱政府尤其是执政党强势干预的意愿。换一句话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诞生背后,代表着瑞典央行和执政党在权力博弈中的政治意图,是中央银行谋求独立的一种学术操作,旨在通过诺贝尔奖来赋予某种经济政策的科学公信力。
其次,由于经济运行中各种变量的作用错综复杂,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时空发挥的作用差异非常大,这就决定了经济学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或者说有限科学性。授予某种经济学理论以诺贝尔奖,容易把某种理论的“正确性”、“有效性”予以绝对化。
她还表示,更加负面的结果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能赋予发明该理论的经济学家个人以过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由于经济学家的嘴巴边上有不少政治家的耳朵,经济学理论的误导有可能导致经济政策失误并造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巨大损失。 ”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