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促消费强市场新政出炉。
3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六方面,提出19条政策举措,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在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方面,《意见》提出,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在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方面,《意见》提出要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
区域消费中心如何建设?线上线下又将如何融合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梁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意见》的关注点已从都市圈进一步下沉到区域消费中心。在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方面,梁捷表示,相较于智慧商店,打造智慧街区、智慧商圈要困难得多。
此外,上海交大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通过都市圈建设形成若干区域消费中心尚存在难点。比如,如何在规划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打破行政边界壁垒。
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
《意见》第八条提出,要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持续推动都市圈建设,不断提升都市圈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成熟商圈上档升级,形成若干区域消费中心。优化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规划布局,引导行业适度集中,避免无序竞争。支持商业转型升级,推动零售业转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着力压减物流等中间环节和经营成本,通过精准营销、协同管理提高规模效益,改善消费体验。促进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拓宽物业服务,加快社区便民商圈建设。推动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进一步扩大示范试点范围,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完善消费业态,打造形成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
梁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打造区域消费中心,依然要以都市圈建设为基础,而提高都市圈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难点不在硬件而在软件。
“都市圈是以大型城市为核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半径的空间形态。从今天商业发展形态来看,都市圈的范围仍然比较大。对于大型、特大型城市而言,内部还会形成若干个区域消费中心,老百姓绝大多数日常生活需求都可以在区域消费中心内实现。所以,公共服务的最终服务对象是老百姓,要满足大家不同层次、不同纬度的需求,如何让大家参与进来,共同维护和提升公共服务是关键。”梁捷说。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区域消费中心应与人口集聚相配合
推动都市圈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形成区域消费中心,但要提升都市圈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成熟商圈上档升级,仍有不少难点需要突破。
陆铭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前国内生产总值(GDP)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制造业,而服务业的特性之一是通过面对面交流来完成,要促进服务业的消费,人口必须向高密度地区迁移,即便是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消费活力往往也是来自核心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
“因此,通过都市圈推进消费中心建设,不仅要突出都市圈在国家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也要突出都市圈的中心城区作用,并在中心城区中,突出城市市中心的作用。此外,还要在都市圈范围内,通过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将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区与郊区,以及周边其他中小城市紧密联系。” 陆铭说。
对于其中难点,陆铭向澎湃新闻记者进一步解释,首先,我国在都市圈范围内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依然是以行政管辖边界上的“城市”为单位,但都市圈的建设往往要超越城市管辖的行政边界,如何在规划上,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打破行政边界壁垒,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其次,在都市圈内部的核心城市,传统的规划方式是单独做城市规划,如果其中一个城市建设用地是减量供应,而当这个城市与周边城市加强连接后,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是否要开发,会成为矛盾焦点。
“还有一个挑战是从经济规律来看,消费活力最强的是中心城区以及次一级中心,一些郊区县也可能成为消费热点。从地方政府的发展角度来说,每个区政府都有冲动去推动自己的商业中心建设,但需要提醒的是,一些郊县已经出现了商业地产过剩的情况。” 陆铭建议,即便是上海的郊县,要形成一个区域性消费中心,也要以未来人口继续增长和集聚为前提。
梁捷则建议,区域消费中心要“求同”、“求异”,在满足老百姓提倡需求的基础上,避免千篇一律的形象,根据自身环境等各方面的特点,打造特色的区域消费中心,为区域内市民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可吸引区域外的消费者。
支持商业转型升级,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
《意见》在提出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的同时,也表示优化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规划布局,引导行业适度集中,避免无序竞争。支持商业转型升级,推动零售业转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着力压减物流等中间环节和经营成本,通过精准营销、协同管理提高规模效益,改善消费体验。
对于如何理解“商业化转型”?是否要推动零售业线上化?
陆铭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线上角度而言,一些高效率的快消品已经迅速发展,受此次疫情冲击,线上消费模式可能还会碰到新的发展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线下就没了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的信息交流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产业升级的方向是往高科技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方向发展,而这些信息技术的生产和传播,很大程度上需要面对面交流。因此,线下消费和信息交流的互动结合是其中一个趋势。比如,传统的书店结合讲座、咖啡来运营,传统的商圈、商场向体验性消费转型,增加人与人交流的场所。” 陆铭说。
线上、线下并非割裂。近日,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有关负责人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这次疫情中展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0%,约为8.52万亿,如果加上网上服务性消费,网络消费的规模将更大。预计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有望突破10万亿。
《意见》的第十二条,明确提出,“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
对此,陆铭表示,“智慧商店”方面的探索,无人店模式至今没有铺开,而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一旦离开拥有超大规模人口的城市,是否能生存下去还有待观察。
“智慧商圈应该会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服务上,比如,如何更加有效的促进商圈的布局,利用大数据对商圈游客进行导流或营销,这些都是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补。” 陆铭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