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11月11日消息(黄兴 潘珍 王安东)想成为天空的主人,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佩剑,而在于拥有多强的耳目。而能够远程探测、指挥协调飞机进行空中作战的预警机,就充当“耳目”的角色。
空警-2000预警机。
长空千里眼,云天中军帐。在今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就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四次受阅,四次担任领队机,带领空中梯队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他们,就是来自全军第一、空军唯一的预警机部队——空军航空兵某部。
“阅兵场连着未来战场。四次担任领队机,并不是因为预警机的机型大,而是它代表了全域作战、联合作战的核心枢纽。”该部部队长张华伟说道。
预警机是现代空军的重要标志,它集预警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等于一体,是联合作战、全域作战的关键力量。它的配备,不仅填补了中国武器装备体系的一项空白,而且给中国的防空作战指挥带来划时代的变革。
但是,预警机技术高度密集、系统复杂繁冗,不仅研发过程充满挫折,对于装备着预警机的空军航空兵某部而言,他们也走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实践探索之路。
部队组建时,官兵们从空军近百个单位中抽调而来。他们离开稳定的原单位、繁华的大城市,为了共同的理想汇集到一起,住矮平房、睡大通铺,在无经验借鉴、无版本参照的情况下,从“零”起步开始了组建预警航空兵部队的前期建设工作。
“两年内不许家属探亲,无特殊情况不许休假。”“不许提与改装、培训等无关的生活待遇要求。”一名飞行员回忆道。
那时,预警机仍在研发验证中,还未列装部队。但为了早日完成建设任务,他们一边参加筹建工作,一边进行改装培训。首批飞行人员更是全程参与空警-2000预警机的科研试飞、试验试飞、试用试飞,短短10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空军第一个预警机部队的顺利组建。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应了“天将降大任”那句古语。
2006年,这支年轻的部队遭到了当头棒喝——被预警人铭记为“家之殇”的特大飞行事故发生了……部队建设形势急转直下、士气跌到低谷。
然而,他们没有被击垮,在汗水伴着泪水中愈挫愈勇,仅34天时间就组织事故后首飞,坚决完成烈士未竟事业。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指通机第一时间架起灾区空中通信走廊;200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空警-2000、指通机以领队机身份集体亮相,完美接受了党和人民的庄严检阅。
除了“能飞”,预警机人还面临着“能战”的考验。一次“红蓝”对抗,扮演“红军”的某部对预警机不认可,导致他们在演习时无法及时掌握战场态势,最后被同样装备有预警机的“蓝军”打败。任务复盘时,官兵们主动与“红军”沟通,建立顺畅的协同机制,让他们一步步扭转了败局……
尽管最终得到了红方部队的认可,但官兵们的心里却不是滋味。他们知道,预警机虽已列装部队数年,但仍处在探索实践阶段,作战能力和人才储备等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很多任务中都只能演“配角”。
为了尽快提升作战性能,他们主动站在战役全局认识预警机、运用预警机,深度参与作战指挥筹划、作战要素协同和作战信息链路,按照“三年一个周期、一年一个台阶”递进模式,设计制定战斗力建设三年规划,助推部队转型发展。
“这是一条困难重重的路,但也是一条使命必达的路!”该部政治委员凌建忠坚定地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干,预警机部队实现了由信息保障向主战力量、由充当要素向体系核心、由依靠外力建设向依靠内力发展的“三大转变”。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空警-500亮相,预警机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
2017年沙场阅兵,预警机在体系联合的背景下接受检阅,实现了从“能战”到“联战”。
2017年沙场阅兵。
2019年,预警机首次全机型出动接受检阅,开启发展新征程。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