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副主席 李秉荣
2019年9月23日
9月23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现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孟和朝鲁 摄
新闻界的朋友们:
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内蒙古“三农三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就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成就向大家作一介绍。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内蒙古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三农”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指引下,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走过了辉煌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正朝着农牧业强、农村牧区美、农牧民富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70年来,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站在了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新的起点上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重大跨越。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跨上新台阶。粮食产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2.5亿斤增长到2018年的710.6亿斤,增长16.7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8位,从吃粮主要靠调入发展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畜牧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牲畜总头数从1947年末的851.8万头只增长到2018年末的7277.9万头只,增长了7.5倍;肉类、牛奶、山羊绒产量分别达到267万吨、566万吨和6607吨,较1978年增长11.8倍、77.2倍和4.5倍,牛奶、羊肉、羊绒、草业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具备每年调出粮食1000万吨、牛奶500万吨、肉类150万吨的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跃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794万亩,是1949年的11.2倍,节水灌溉发展到4389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2610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3723万亩。牧区过冬畜平均每羊单位暖棚面积达到1.1平方米,羊单位平均储备过冬饲草164公斤。农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已经改变。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畜禽良种化率提高到95%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农牧业生产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传统劳作方式已经被现代化生产方式代替。
——产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绿色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农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培育形成乳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肉牛、肉羊、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羊绒和蔬菜8个百亿级产业。2018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705家,国家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8家和600家,具备年加工转化粮油2400万吨、牛奶1000万吨、肉类300万吨、羊绒2.2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的能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3%。农村牧区电子商务、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竞相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数量达到8.1万个,家庭农牧场发展到1.93万家,农牧民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巩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100亩以上耕地面积占到20%以上,养殖业集中度在80%以上。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区农作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4784万亩、标准化养殖牲畜存栏3735万头只。主要农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连续8年稳定在96%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8.9%,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83.5%,地膜回收率65%。“三品一标”用标产品达3000多个,有机农畜产品产量250.3万吨,居全国首位。农牧业领域中国驰名商标72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23件,蒙牛、蒙羊、蒙草、蒙稻等“蒙字号”品牌和“天赋河套”等一大批区域公用品牌越叫越响,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3个区域品牌价值超百亿元。
70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新时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牧区基础条件发生了根本改观。道路通行条件极大改善。全区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6.2万公里。苏木乡镇硬化路应通尽通。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到今年年底全部实现。建成“四好农村路”自治区级示范县23个、国家级示范县5个。水利面貌沧桑巨变。相继建成红山、绰勒水库,三盛公、海勃湾水利枢纽和河套、察尔森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明显。修筑主要江河堤防7811.4公里,黄河防洪标准达到30-50年一遇。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农村牧区电力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电网供电可靠率在99.8%以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