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大作家從未忘記民族的記憶與精神,從未忘記對我們共同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所負的神聖責任,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與人民一道,向著新時代更加壯麗的風光、更加巍峨的高峰,前進!
1951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了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報告文學寫的是抗美援朝戰場上英雄們的殊死戰斗,全篇僅3500字,氣象從容寬廣。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直接面向每一個中國人傾訴:“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安安靜靜坐到辦公桌前計劃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向孩子嘴裡塞著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悠閑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這一系列“時候”勾勒出新中國的現代空間,覆蓋勞動、建設和生活,指向遼闊的國土和廣大的人民,最終和戰場上奮不顧身的戰士們緊密相連,構成了共同的命運與情感、共同的奮斗和夢想。
這正是新中國文學的本質所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創造歷史,締造自己的國家,不斷開辟和創造我們共同的生活。中國文學與時代和人民一道前進,在70年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和時代變遷中,文學使奔涌的“現實”不斷轉化為“故事”,建構著認知、情感和價值的共同體。新中國文學始終在向“親愛的朋友們”講述新中國的故事,講述我們自己的故事,講述我們正在創造的生活與歷史。
這壯闊的故事需要從來處講起。從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吳強的《紅日》,梁斌的《紅旗譜》到楊沫的《青春之歌》,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岩》,上世紀50到60年代,那一代作家以歷史親歷者的自豪與信念書寫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這是新中國的來處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民族的英雄史詩,天下代代流傳。正如賀敬之在《回延安》中深情詠唱的那樣,如此的追溯和回望不僅是為了認識和銘記歷史,更是為自己、為后人確立精神的高度和方向。
大地上,滿懷理想的人民開始宏偉的實踐。在趙樹理的《三裡灣》、周立波的《山鄉巨變》中,村庄和村庄中的農民成為主角,他們不僅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們正在推動著古老鄉土的現代化進程。而在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中,現代都市正在深刻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迎來新生。這種革命與建設的理想主義激情同樣激勵著柳青,在《創業史》中,嶄新的歷史遠景取代了千百年來一家一戶的小農“創業”夢想,梁生寶的奮斗具有了宏大的規模和革命性意義。這個普通的農民由此成為新中國的“新人”,他在精神上屬於未來。
新中國是青春中國,大地之上活力澎湃。50年代,青年王蒙寫了《青春萬歲》,這是對新生活的熱情禮贊。在孫犁的《鐵木前傳》中,精靈般的、恣肆不羈的小滿在田野上奔跑,讓人們堅信,美好的生活意味著人的全面發展。徐懷中的《我們播種愛情》中,青藏高原的變革如陌上花開,意氣風發,充滿希望。
所有這一切已成為中國記憶、民族記憶。新中國的文學正如新中國的歷史,充滿理想主義,充滿英雄主義,充滿創造歷史的主動精神,充滿對時代、人民和祖國的責任感,這一切至今如新。
70年代末期,當徐遲發表《哥德巴赫猜想》、劉心武發表《班主任》時,他們成了報春的燕子,見証著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大潮奔涌而來。在舒婷的《致橡樹》中,經歷了歷史考驗的中國人感受到自身堅韌、倔強的深長力量,一個時代的情感和意識在這樣的詩句中淬煉成形。
新的天地無窮無盡地敞開,文學家們是勇敢的探索者,領時代風氣之先,他們講述的新的中國故事不僅是對現實的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參與著現實的創造。從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張潔的《沉重的翅膀》直到90年代周梅森的《中國制造》,張平的《抉擇》,文學以“改革”命名自己,新的時代主題、新的時代英雄激發著無數中國人新的夢想。
風起於青蘋之末,在最細小、最偏僻之處,作家們看出了巨變、望見了未來:在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中,一個農民身上匯聚著鄉土中國變革的動力和前景﹔在鐵凝那如詩的《哦,香雪》中,火車攜帶的廣大世界在一個鄉村女孩子純真的眼中一閃而過,那時,人們還不能想象,這鐵路有朝一日會具有驚人的速度,以巨大的規模把人群帶向遠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