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亿级的市场体量、每年40%左右的增速、各路资本蜂拥推动……中国医疗美容(以下简称“医美”)市场看似一片繁华的背后,却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状——虚假信息泛滥、药品市场无序、速成班暗黑繁衍、行业自律缺乏、技术标准缺失等诸多问题,导致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频频曝光,这些都是当下医美市场的“硬伤”。那么,推动医美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未来驱动在哪里?
“健康求美”需要放心消费环境
如今,医美正在从小众消费走进大众消费群体的生活和视野中。但与之相对的是,很多消费者对于“非法医美”和“规范医美”仍缺乏足够的了解。
隆鼻、除皱、瘦身、做双眼皮,这些耳熟能详的项目其实都属于医美。但是目前来看,社会上对于医美消费热情盲从有余,对于盲目跟风做医美的后果与风险,却没有足够的警惕。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介绍,自己曾目睹过不少盲目跟风医美失败的案例。“有的爱美人士仅听朋友介绍就去了一些非正规机构,用了非正规产品,结果美容不成反毁容,十分可惜。”
其实,卫生部门、行业协会的官网上对于开展医美活动的场所、服务人员、医护人员的资质都有明确规定,消费者应该对机构许可证、人员资质证、服务项目的收费信息等有明确了解以后,再做决定。
张晓艳表示,选择正规医美机构和正规医师,是规避医美风险的有效途径。医美是以医疗为基础的,所以正规的机构是需要有医疗资质的,任何一家经过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合格的医美机构,消费者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
“要通过权威的科普让广大消费者充分认识到医美和生活美容的区别。”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曲晓光建议,应该建立一个“三正规”的平台,把正规的医疗机构介绍给老百姓,把正规的医生护士介绍给老百姓,把正规的产品介绍给老百姓。
引导社会“健康求美”、合理消费,除了帮助消费者提高鉴别能力、做好医美科普与搭建权威信息平台,行业自身也需不断加强自律,加速转型适应市场需求,打造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
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新闻与公共事务部主任任静建议,首先要加强行业自律,希望医美机构依法经营,规范行医,增强责任意识,坚守职业道德;其次要建立起消费维权机构的黑名单,对于消费者反映的一些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侵害权益的机构,向监管部门进行移送,来维护消费者权益;第三是针对医美机构,中消协愿意和媒体、行业机构一起,对公众开展消费教育,让消费者更能够明明白白消费,放心选择。
医美行业更应“有所作为”
天眼数据显示,近年来,医美企业呈爆发式增长,71.57%的医美企业成立于2016年之后。目前,我国经营范围含“医美”的企业数已超过7.1万家。医美营收的快速增长润是推动市场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新三板医美第一股”的华韩整形2016年-2018年的总营收分别为5.43亿元、6.32亿元、6.9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22万元、3099万元、3567万元。艺星医美在此前赴港上市提交的招股书中也显示,2015年-2016年,其总营收为4.05亿元、7.23亿元,到了2017年,实现了总营收10.37亿元、净利润1.13亿元。
同样,作为链接B端和C端的“中间商”,新氧医美凭借B端巨大的营销需求,盈利能力翻倍增长。新氧科技赴美上市的公开招股书上显示,公司总营收从2016年0.49亿元大幅升至2017年的2.59亿元,增长428%;2018年总营收进一步增长138%至6.17亿元(约合8980万美元);在利润规模方面,新氧科技2018年实现净利润5508万元,较2017年增幅高达为220%。
个人创富神话也在频繁上演。由于医美不依赖医保支付,具备很强的市场性和消费属性,整形医生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壮大的新职业人群。《新氧2019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19年新氧“百万医生”(指在新氧平台GMV过百万的医生)数量达到423人,较2018年增长70%,他们平均每人每年在新氧平台创富203万元,其中创富500万以上的有16人。他们的平均年龄是40.24岁,硕士以上占比超80%,平均入驻新氧平台763天。
但是,与庞大的医美需求相比,技术精进、审美水平专业、富有敬业精神的医生数量相差甚远。于是,医美的多层次需求便给了滥竽充数的黑诊所浑水摸鱼的机会。
在“进200块钱的货卖2000块钱”的诱惑下,渴望暴富的投机者趋之若鹜,黑诊所、假药、速成医生真假难辨,终端服务市场呈现“小散乱”格局,那些为了短期逐利遍地开花的医美机构,为医疗事故的高发埋下了隐患。
转载请注明出处。